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摄影作品展回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oster for tomorrow获奖作品11届 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摄影作品展回顾

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摄影作品展回顾

2023-11-17 18: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评语: 他在青藏高原生活和工作了33年,用影像衡量这片土地的温度;他不但纪录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人物形象;他痴迷于雪域高原的自然景观,也深切体察到冻土上下丰厚的人文内涵。他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呈现和阐释了西藏,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特定时期不可多得的影像典范。(李树峰)

李靖:1955年出生,从事军事摄影43年。曾获长江韬奋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被评为全军优秀党务工作者,3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评语:

43年摄影生涯,27年职业摄影记者经历,他矢志奋斗在军事摄影工作的第一线,不怕牺牲,不避风险,是1988年祖国南沙“3.14”海战后(对越)首批担任战备值班的记者;在1998年抗洪,2008年汶川抗震等重大突发灾害报道中,他都是从北京首批抵达灾区的记者之一。他善于在灾难现场抓拍经典瞬间。他常年把镜头对准基层官兵,对准西藏,南沙等条件艰苦的边海防。他曾四进墨脱,四下南海南沙。辛勤耕耘,成绩卓著。(乔天富)

杨麾:1950年出生,南充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作品多次获奖,曾获“四川省青年摄影十杰”、“2009——2010年四川摄影十杰”等称号。

评语:

老老实实,安安静静拍自己家乡的他,从拿起相机的那一天起,便像一根针一样扎进脚下的土地,30多年不变。这些饱含深情的作品对自己家乡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影像,对中国乡土影像来说也有着重要研究意义。他拍摄过的很多场景很多已不复存在,他的这些照片自有其特别意义。更加可贵的品质,是他的镜头里潜藏着对小人物的悲悯情怀,让我们看到一个乡士摄影师的真诚和善意,以及对家乡人的真爱。广阔的中国大地上,需要更多这样一直坚守本士的摄影家。(傅拥军)

张兆增:1957年出生,中国煤矿摄影协会副会长。有上百幅作品在国际、国内摄影比赛、影展上获奖。曾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中国记协抗击非典优秀新闻工作者。

评语:

30年的纪实摄影实践,使他形成了这样的摄影理念,即记录社会,记录生活,记录人生。从他的影像作品中,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北京城的时代面貌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变化。他在30的创作中,记录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路程,特别是中国矿工的生产、生活历史;其中承载着解读矿业建设、发展和矿工生活的过程与意义、投入与情感。(张风)

侯贺良:1953年出生,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曾获中国摄影金像奖(图片编辑奖)、中国政府对外传播 “金桥奖”、《中国画报》“金睛奖”等多个奖项。

评语:

他从事摄影创作40多年,著作等身。作为知名摄影家,此次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这一殊荣,可谓实至名归。奥古斯特·桑德说:“照片就是你的镜子,就是你!”摄影者之内在禀赋决定了其摄影的态度,该摄影之态度,又决定了其作品的样子。一个摄影者的诚恳,在其作品中是能看得出来的。侯贺良讷于言而敏于行,温良敦厚。文如其人。(曾星明)

原瑞伦:1955年出生,中国铁路摄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铁路40多年的发展变迁,40余次赴青藏铁路创作,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全国新闻摄影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评语:

他是一位有着40余年铁路摄影经历的“老铁路”,他的影像创作历程是与中国铁路发展同行的。他深入铁路沿线,记录中国铁路的发展与变迁,铁路工人的工作与生活,把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定格在胶片上。原瑞伦相信,铁路摄影人既要勇于追逐光影下的铁路足迹,记录列车行进路程,更应记录铁路人付出的种种艰辛。他的作品反映出坚韧的工作毅力和四射的创作激情。(张风)

钱捍:1953年出生,高级记者、《大众日报》摄影部原主任,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先后获得两届“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称号、首届“中国十大青年摄影家”称号,两次获得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出版多部摄影画册。

评语:

“金像奖”评选时,63岁的他正跋涉在新疆天山脚下采访、创作,可见其执着精神;2013年,已60岁的他出版了《365天——2012钱捍摄影日记》,可见其创新意识;1993年他40岁时开始拍摄《中国四胞胎》专题,而且持续跟踪拍摄21年,记录了四胞胎成长过程,可见其专业素养。期间,他还为四胞胎争取抚养费、房子;为他们的母亲争取带薪产假和医疗优惠;策划为四胞胎献爱心的捐款活动……《中国四胞胎》专题除其新闻价值和影像价值外,还可从中看到一位党的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陈志勇)

焦波:1956年出生,从事纪实摄影创作和纪录片创作。摄影作品《俺爹俺娘》和纪录电影《乡村里的中国》均多次获奖。

评语:

一个执着地以影像方式跟踪社会进程的人,以《俺爹俺娘》的影像专题引发业界关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年代庞大的移民群体中获得情感共鸣;此后,专注于乡土、乡亲题材的动态摄影专题,形成系列。他将故乡亲人“代入”影像叙事中,改变了“看”与“被看”中职业记者式的惯常调性,融入了更多的亲情因素,凸显了影像的力量。(李树峰)

艺术摄影类

杨国美:1945年出生,江苏省盐城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多年专注于拍摄麋鹿主题的作品,作品多次获奖。先后出版多部摄影画册。曾获得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

评语:

三十年专注麋鹿,用影像为拯救这种濒危物种,为建造麋鹿自然保护区,竭尽全力。参评作品在变幻的光影中倾注了他对濒危物种的关爱之情,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守护美好家园。如果说影像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麋鹿的关爱,可谓浓墨重彩、掷地有声!(林路)

陈大志:1966 年出生。供职于吉麦岭(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专注于“反向区域曝光法”,有多件作品发表获奖。曾出版个人作品集、举办个人摄影展。

评语:

利用胶片的颗粒性和线性涂布的特性,通过在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中的层次压缩,强调线性,形成笔的点、皴和勾勒感,并通过加大反差,形成墨的晕染感,在现代摄影中探寻中国传统画意的境界与韵味。这种被专家称之为“反向区域曝光法”的技法具有创新与独创的价值,得到国内外业界广泛赞誉和认可。(林路)

周梅生:1951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从事摄影30余年,擅长人文、地理、建筑、风光类专题,出版摄影画册多部。近年来尤注重“世界遗产影像学”体系的创立与整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以摄影的方式对于世界遗产进行大量的拍摄与研究工作。

评语:

近年来,尤为注重“世界遗产影像学”体系的创立与整理,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以摄影的方式对在中国的世界遗产进行大量的拍摄与研究,对于人类共同财富进行系统的影像表现,以“建立一个概念,完成一个体系,寻找一种方法”为学理基础,以“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为评判准则,在“世界遗产影像学”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参评金像奖的作品《北京皇家建筑》和《突尼斯人》从不同的文化维度体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林路)

贲道春:1958年出生,南京空军政治部原专职摄影干事,南京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79年开始从事军事新闻摄影,多次参加全国、全军重大活动的采访拍摄任务。多次被南京军区空军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评语:

航天摄影,让我们领略到祖国战鹰的英武与神奇。军事摄影以展现军队这一独特领域、塑造军人形象为己任。作者的这组作品不仅令人赞叹,更传递给人们一种温暖——那就是人民军队守卫的万里海疆,充满着坚实、平静、安详的力量!(林路)

钟国华:1961年出生,深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多次获奖,曾获首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摄影家”、首届“广东省十大摄影家”称号。

评语:

致力于中国藏地人文地理的拍摄,在28年的实践中以独特的摄影语言、鲜明的艺术风格在摄影界享有良好声誉。他的足迹遍及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大部分藏族人聚居地,作品以各种胶片10万多张的拍摄积累为基础,以举重若轻的视觉语言,在平静、自然、朴实的画面中呈现藏地僧俗信众日常生活的诗意、尊严和神圣性,从而表达拍摄者对藏地生态、人的命运以及生死轮回的思考,在整体风格上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林路)

徐波:1963年出生,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从事摄影创作20余年,近年来专注于西部航空摄影。2014年被中国金融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为“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评语:

多年的军旅生活培养了他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德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些思想品德深深融入到他的艺术创作之中。《鲲鹏极目》系列作品时间跨度长达十年,作者力图在将三维的空间压缩为二维的平面过程中,实现从抽象到具象、同时又从具象到抽象的完美转化,从而引领观众走进一个充满幻觉却又真实的世界。(林路)

郭际:1960年出生,成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从事摄影30余载,专注于自然人文地理的拍摄和探索,作品曾上百次获奖发表,出版有多部摄影作品集。

评语:

作品《梦之湖》借助生物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让人一次次回到太古时代那个未曾分裂的“一”,回到那个无人称的梦境。《山海间》以纯粹的黑白影调让人感受到宏大、雄奇的“大画意”式奔涌,转而深入到对人与环境之间纵览式的观察和隐忧。他的作品作为一种个人化风格的延伸,可以是诗意的,可以是抒情的,可以是犀利的,更可以是水墨的,为中国风景摄影的多元化空间拓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林路)

程玉杨:1958年出生。曾任职于《北京日报》、《北京晨报》。2009年开始艺术摄影创作,2010年开始自制2米超大画幅相机。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有作品被编入美国权威高等艺术教科书。

评语:

从事摄影专业工作近30年。早期他在新闻摄影的岗位上勤奋努力,近年又进入了艺术创作的新一轮空间。参评作品或以独特的视角大画幅呈现的方式,用哲理的思考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或是通过多点透视大画幅负相拼接,成为摄影矩阵美学的先行者,抑或通过奇丽梦幻的色彩、纯真充满魔力的原始影像,颠覆对传统摄影影像的认知。其作品的唯一不可复制也让业界对摄影作品的价值有了重新评估和评判的可能。(林路)

商业摄影类

汤辉:1960年出生,1996年创办辉图影像机构。发起“中国脸”奥运公益影像传播项目,拍摄过包括姚明、李娜、刘翔、林丹、郭晶晶、孙杨等中国体育英雄,持续向公众传播正能量。

评语:

作为一名商业摄影师,他的作品基本涵盖了商业摄影范畴。在表现力上,无论是商品,还是人物;无论是公益广告,还是品牌展示,都是他通过思考后的结果,给人深刻印象。特别是在人物和产品的结合上,既有较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又留有创意想象的空间;既有商品想象的鲜明与突出,又有技术技巧的多重表现手法;既有精致完美,又有强劲豪放的感觉。(颜志雄)

何连海:1982年出生,黑光教育机构摄影总监,被行业誉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商业摄影师之一,曾获“中国人像摄影十杰”称号。

评语:

作品从前期创意到执行至最终呈现完整流畅,技术严谨扎实、影像丰富细腻、气韵婉约生动,颇具古典美学修养和东方气韵。好的商业影像作品不仅仅是商业属性和功能的真实再现,更需体现创作者对行业形态的认识和思考,借由影像技术手段附着在商业媒介上进行刻画与表达,从而让作品在美学修养基础上兼具商业祈求和时代语境,这一点,他作为人像摄影师做了长期的积累和精准的执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梁力昌)

郝远征:1952年出生,新华社高级记者。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新闻、会议的拍摄。作品被国内外各大媒介广泛使用,并多次获奖。

评语:

作为摄影事业兢兢业业奉献了30多年的工作者,其作品形成在沉稳中富有张力,个性中有共识的特点。参评作品是他不同年代作品的缩影,但却格调统一,见以深厚的技术功底;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在他的镜头中,都能自如地真实地表现自我,见以良好的专业技能;每个人的精神面貌或深邃或活泼或快乐或率真……但画面都是充满着向上的乐观的信息,反映着当代人的时代特征,见以摄影者的内心世界。(李丽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